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建立下個世代的醫院診所 提升醫病關係3大前提

2021/06/04  DIGITIMES

掛號、等待、看診、治療、拿藥、回家。病人無論到醫院或診所,看醫生的流程大致如此。過去數十年如此,而在智慧醫療軟硬體發展蓬勃、遠距醫療各式服務多元的現今,病患與醫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將不再僅限於看診與治療的空間,在三大前提落實之下,將能夠以更加即時與連續性的方式存續。

前提一:必先再造院內流程與串聯院外資訊

一般人對於醫院的印象就是「三長兩短」,掛號等待、看診等待、批價領藥等待的時間都長,在診間的時間、與醫師互動的時間短。針對三長的問題,目前許多App與網頁版的到號通知,都已經可以解決患者各種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而要解決兩短的問題,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希望將病患與醫療人員互動的時間,從過去的單次5~10分鐘,拉長至一週累積30分鐘以上,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導入軟體資訊系統的溝通挑戰,同時醫護相關人員的工作流程再造等改變與衝擊更是關鍵。

以目前的工作流程來說,醫護人員在醫療院所提供患者照顧服務,下班前交班給下一班的醫護人員,且不少單位的病人數據能透過電腦系統串聯,可以供接手人員上網查詢。出院病人的關懷,有些醫院也藉由遠距醫療和線上諮詢服務,會由個管師、衛教師、營養師、藥師等臨床以外的專業人員提供服務。上述情況看似執行順暢與完美,但實際落實需要無數次的流程設計演練,以及真實執行上的疑難排解。

前提二:確定院外延伸的服務有付費機制

除了醫院端的服務延伸目標確立,以及數位工具的正確選用,要提升醫療團隊與病患之間互動效率,還得考量數位健康醫療服務有經費支持,以及患者端的醫藥遵囑性(compliance),即病人確實執行醫師叮囑,也成為科技輔助健康醫療服務走出醫院、攜手診所的重要目標。

谷盺生物科技創辦人骨科醫師林佳緯表示,要提升患者的醫藥遵囑性,就是要讓病人有感和刺激確實執行的動機。林佳緯現在與谷盺團隊藉由線上社群遠距的方式,與骨科術後出院病人持續連繫,協助患者瞭解該如何使用穿戴裝置正確運動。同時病人對於保健品、輔具的挑選和使用上,谷盺的個管師也會依照返家民眾的傷口狀況、休養時程的不同而給予持續性且滾動調整的關心。

近期疫情升溫,民眾希望減少外出,但仍有返回醫院復健或是向醫師諮詢的需求,也都初步轉為線上諮詢醫師、與個管師確認該如何應對身體健康狀況。林佳緯以骨科術後病人的線上諮詢與個管服務為例,現在已有保險業者給付手術後的輔具購買,使得遠距健康諮詢團隊也能透過不同方式,提供病人更連續性的關心,提升醫師與病患之間的互動與默契,近而在專業醫療人員與民眾這兩方共同照護的狀況下,真正提升康復與健康維持的成效。

許多醫師都曾提過,如果病人有病識感,也就是知道自己生病,才能提升後續的治療成效。此外,如果患者能夠遵照醫師的處方,無論是運動或是用藥指引,身體不適才能儘速緩解。然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教授李友專就曾分析,如果醫生跟健康人說,每天要運動30分鐘,會變得更健康,現代忙碌的工作者是否真的會確實執行?而即便是慢性病患或復健病人,醫師告知與教學該如何服藥與小心運動,每日會確實執行的人還是佔少數。

與健康人維持健康相比,大部分病人想快點恢復健康,因此更有焦慮感與迫切希望執行醫師叮囑的事項,然而從有時候因為工作忙忘記吃藥、因為身體不舒服而無法正確運動復健的狀況看來,的確需要外來的幫助才有機會改善。

前提三:儘可能確保病歷和數據隱私

在成功激勵院內從醫療到個管師人員共同參與,也獲得院外保險單位和病人的配合以外,數位健康和遠距醫療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那就是隱私權該如何維繫。

目前患者出院後的線上服務資料,大多來說與醫院資訊系統(HIS),或是診所資訊系統並沒有串聯。若要提供除了出生年月日、醫療處置內容、日期、電子郵件以外的個人資訊、健康檢查報告等其餘更詳盡與細節的個人資訊,無論是醫院、診所、機構、第三方科技服務廠商,都需要有詳盡的用戶同意書,及隨時終止與退出計畫的權利及說明。

如此才能讓像是每日的傷口照片回傳、疼痛指數的回報,以及許多跟個人隱私相關的內容得到妥善的儲存、分析、保護。同時,由於美國與歐洲近年來,相當關注且落實個人隱私與健康醫療服務的應用,如台灣數位醫療服務提供者,能夠在創建服務的前期,就將這些法規概念、實際運作模式都考量進去,未來也才有機會擴大服務範圍,進而增加業績與事業發展的機會。

藉由確保隱私與病情資訊不被洩漏的資訊互聯與溝通平台,醫生與病人之間能有持續性的互動,也能夠透過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衛教師的協助,讓民眾在醫院以外的地方,也能夠持續跟醫護人員共同關心自己的健康,不僅提升復原成效,也能夠讓醫療院所集中精神與人力,治療急重症病患。

當數位科技儘可能協助醫療院所人員不需疲於奔命,也能讓眾多症狀輕微的就診民眾,時刻清楚下一步該怎麼做,不僅紓解醫療機構的壓力,同時也逐漸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更甚是協助健保運作得更加健全,減緩國家整體工作人力匱乏等社會問題,都能讓全民健康和國家發展獲得妥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