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遠距醫療專題—給付制度篇2】4,000億自費市場誘人 遠距醫療能否從中獲利?

2021/04/27  DIGITIMES

健保署在2021年1月宣布將遠距醫療服務納入健保給付,初步先以總預算新台幣1億元,從50個山地離島地區試行,但遠距醫療產業是否還具有1億元以外的商業機會?業者或可從自費市場當中找尋機會,如西醫、中醫、照護、輔具等領域。

台灣醫療保健支出破兆元 家庭自付約4,000億元

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 2019;NHE)報告的數據顯示,台灣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為1兆2,385億元,較107年增加2.6%,略低於GDP的3%。國民醫療保健支出佔台灣18兆9,325億元的GDP約6.5%。平均每人NHE為52,486元,較107年增加2.5%。

NHE若依資金運用單位來分類,健保部門佔53.5%約6,620億元、家庭自付佔33%約為4,090億元、政府部門6.4%、企業及民間分營利團體6.3%、私人醫療保險行政管理費0.8%。

在家庭扣除健保保費的醫療保健自付支出4,090億元當中,醫療照護支出佔60%約2,453億元,醫藥保健用品用具佔40%約1,638億元。醫療照護支出當中,門診佔40.6%,住院佔15.0%。醫藥保健用品用具當中,醫藥保健用品支出佔32.1%,醫療用具設備及器材支出佔8.0%。

除了健保給付1億元 遠距醫療能否在自費市場獲利?

上述醫療照護支出2,453億元當中,西醫、中醫、牙醫、假牙與矯正等門診分別有580億元、103億元、93億元、887億元。療養安養院、月子中心、居家照護加總137億元;醫藥保健用品用具的1,638億元,可分為醫療用具設備及器材的327億元,以及醫療保健用品的1,311億元。在上述經費區塊當中,目前與遠距醫療較為相關的有西醫門診的580億元,以及安養與照護加總的327億元,共907億元。

隨著醫療物聯網科技(IoMT)的進展,包括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以及傷口照護、遠距復健、慢性處方箋等不同科別的一些特定病灶應用上,醫師都已能藉由遠距方式提供病人服務。因此,上述中醫門診支出的103億元、醫藥保健用品用具的1,638億元,或許都有機會可撥出若干金額預算,與遠距醫療服務供應商合作,進而提升中醫患者與藥品保健輔具使用者的健康與醫療成效。

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若依最終用途分類,個人醫療保健佔87.6%為1兆852億元、一般行政及公共衛生5.8%、資本形成6.6%。在1兆852億元的個人醫療保健之中的81.7%,也就是8,862億元為醫療照顧服務。醫療照顧服務當中以醫院63.7%居冠,第二名為診所的31.9%、其他專業機構及全民健保境外給付合佔4.3%。

細分診所的佔比,西醫診所佔15.3%,牙醫診所佔13.7%,中醫診所佔2.9%,共31.9%。足已顯見遠距醫療服務,大部分可能還是要與醫院及診所合作,才有機會既有的財源當中,協助改善醫療體系的服務品質與降低不必要的浪費。

醫療自費項目多 聚焦特色門診與住院服務

台灣1995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2011年開始實施總額支付制度,使得因為健保總額預算有上限,加上因醫療服務相對點值計算等原因,都讓醫療院所能申報的給付金額受限。面對這樣的問題,健保署後續也開放醫療院所開辦自費醫療服務。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1條明定「不列入保險給付」範圍,其中的美容外科、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日間住院、膳食、病房費差額等項目,為醫療院所當中較為常見且主力發展的自費項目。此外像是美容整形中心、不孕症治療中心、雷射近視矯正中心的設立,也都替醫療院所創造更多自費的服務機會。

自費醫療服務項目可分為「特別門診」和「自費住院」兩大種類。特別門診包括VIP、美容、健檢、心理諮商、營養、檢驗、雷射近視矯正等門診。自費住院則包括高級住院中心、自費膳食、設備、手術、處置費、指定醫師、高級藥品衛材等方面。

自費市場 醫療院所看重供應商品質

在健保給付範圍以外的醫療服務,雖然可以替醫療院所創造營收,但醫療服務提供者在選擇自費醫材的同時,也會以約15大項的評估準則,審視這些自費醫材,遠距醫療服務業者或許也可參考,進而檢視企業服務是否滿足下列需求特點。

像是廠商提供的保固期是否足以滿足醫院需求、是否有專人提供調壓服務、廠商服務的積極度。另外,醫師若真的使用新醫材後,病人術後症狀的改善程度是否提升?能否提升病人術後滿意度?以及新醫材對於術後傷口的影響程度。或是醫師使用新醫材,手術時間會不會延長或縮短?

另外,使用新手術器械,能否協助醫師簡化手術複雜程度?手術器材的抗虹吸功能選擇優劣、是否具備傷口防沾黏材質、具有One-way 防逆流標示、能降低病人重複開刀次數的預期效果、降低病患傷口感染程度、減少術後住院次數,以及因為品牌知名度高,所以較有售出保固與服務等因素。

雖說醫療產業因疫情大幅增加對於遠距醫療的需求,然而,任何醫療照顧服務無論技術創新與否,都仍需回歸到既有的給付制度與付費生態當中,才有機會能夠永續發展。從中華民國第三、四屆監察委員黃煌雄擔任主編,以及台灣醫療產官學研醫法政等各界人士共同出版的《第三波健保改革之路》之中可以理解,台灣健保具有濃濃的社會福利意味,希望創造全體患者最大的利益。因此在創新科技的前導少量高價期,與全民醫療健康的大量低價需求之間,創新醫療科技廠商仍需持續找尋平衡點,才能達成以病人為中心,且提高價值的創新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