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遠距醫療專題—市場定位篇1】在家也能看醫生 還差哪些關鍵步驟?

2021/04/12  DIGITIMES

在大都會和關鍵醫療資源投放地區,民眾就醫非常便利;然而仍有些疾病和不適症狀有時難以開口與及時就醫,在台灣若希望不到醫院也能獲得良好醫療服務,還有待醫療相關法令的鬆綁、遠距醫療技術的安全有效風險驗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協力。

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醫療調查統計,截至2017年,全台灣各縣市醫師公會的會員數約莫47,847萬家,比全台11,755家的便利商店還要多。如此多會員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已能滿足大部分的醫療需求;但看過醫生的人都知道「三長兩短」的掛號等待、看診等待、批價領藥等待的時間都長,在診間的時間、與醫師互動的時間短。若能夠透過科技來縮短三長、增加兩短,提升病人的服務滿意度,將有機會增加醫療院所的綜合服務量與聲譽。

在改善院內就診體驗以外,數位醫療科技也能夠滿足許多醫院外的醫療照護需求,如工商社會的工作者太忙沒時間舟車勞頓就醫、說不出口怕遭受社會異樣眼光的心理諮商、易感染幼年、受傷復健青年、臥床老年的照護。

很多人生活事物繁忙,生病了也沒時間到醫院看醫生,然而,有些病症若不及早發現與治療,未來發展成重病,不僅威脅病人生命財產,同時醫療體系也必須配置更多人力醫治病灶,國家健保經費的給付也需付出不少;但若能透過遠距數位科技,初步篩檢病人症狀,進而提供就醫建議,讓小病不變大,將有機會舒緩醫療人力壓力與讓健保經費更花在刀口上。

此外,像心理諮商等隱私要求較高的就醫需求,也能藉由遠距的方式,提供患者更多管道獲得幫助;感染風險高且不適合常出入醫院的嬰幼兒回診照顧需求、能夠自主跟隨線上科技與處方指示復健的成年人、因為出門不易但仍有就醫需求的長者,都能藉由線上醫療的方式,在各種能夠遠端協作的醫療專業人員幫助之下,或是獨立與遠端醫師視訊通話的方式,得到即時且效率的醫療照顧服務。

在提升病人體驗與落實上述革新的同時,法令規範是遠距醫療產業界必須正視與思考如何與政府互動的關鍵問題。由於醫師法第11條第1項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不過仍有但書,「在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為應醫療需要,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為之診察,開給方劑,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助產人員執行診療。」使得現在台灣遠距醫療尚無法大展身手,其中關鍵就是「親自」的定義與解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鋕雄,在《智慧醫療與法律》一書當中即提到與比較民國93年公布的營養師法第13條,對於「親自」執行的義務規定。「營養師應親自執行業務,不得由他人代理;營養師執行前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業務時,應當面進行。」法條中提到「親自」與「當面」兩個詞彙,顯然兩個詞彙的意義不同,否則選其一撰寫即可。因此,可解釋為「親自」的範圍較廣,包括雖然「未當面」進行,「但非由他人代理」的情況,很可能的情境就是使用遠距醫療通訊設備提供服務。

遠距醫療的合法性與可行性,在醫療相關法規上有諸多探討,衛生福利部也在2018年5月11日發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放寬遠距醫療之照護對象與模式,包括急性住院三個月內追蹤、機構式長照慢性處方簽、家庭醫師整合照護、遠距和居家照護收案對象、非本國籍的境外患者等5種狀況;然而,這依舊無法滿足台灣一般民眾的就醫需求和情境。

雖然目前產業持續探討法令與著墨文字修訂,但是可以理解以政府這個管理者的角度來說,要改善、革新、創新都具有風險,也因此,若要全面性、大規模、多科別地開放遠距醫療執業服務,必須要有遠距醫療科技的技術安全性、有效性、風險評估等驗證。若有不慎造成任何生命財產的損害,該有怎麼樣的配套、補救措施、賠償、保障。目前遠距醫療產業推動者與擔憂者,都正共同努力拉近創新與安全之間的距離。

如同醫療器材的創新,遠距醫療科技的發展,或許也需要透過驗證沙盒(Sandbox)的試煉,以及下列醫材創新的諸多流程淬鍊,或有可能讓各方都安心,進而在台灣健康、醫療、照護服務產業推進,包括企劃、研究發展、設計、驗證、試量產、上市申請、量產、監督到產品回收,再細分還有市場調查、法規調查、專利分析、產品關鍵技術與策略、初步設計、細部設計、產品模組化、功能性測試、安全性測試、臨床試驗、實質相等性比較、試量產規劃、技術文件、主管機關、法規審查、銷售、維修、生產管理、產品回收、建議性通告、不良事件通報等過程。

即便法令調合向前邁了一大步,遠距醫療模式也驗證安全有效,還需要有關鍵生態成員推廣,才有機會真的落實。由於疫情來得快又狠,2020年許多上班族都體驗過在家工作,然而,從原本在辦公室工作,切換到居家場景,大部分業務必須改由視訊遠端進行,不僅人資與IT部門要開始線上給予員工教育訓練,每個員工也都必須配有加裝鏡頭與高解析度螢幕的電腦,同時必須確保客戶端也要有相對應的設備,這都需要不少準備時間,執行成效有時也因疑難太多而下降;倘若不是疫情的緣故,要改變既有的工作習慣,員工是否習慣、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改變,都成為遠距科技導入時的挑戰。

場景拉回醫療現場,遠距醫療場景要從「病人到醫院診間看醫生」,改成「醫生上網以視訊方式遠端看病人」,著實改變了醫師既有的工作習慣;病人端同時還要透過健保卡、數位身分認證、指紋辨識、臉部辨識等方式,確保看診的病人就是本人,病人是否有操作這些工具的能力與配備也是落實的挑戰;醫師在線上開立處方箋,病人可拿著電子處方到健保藥局領藥,或是在藥事法有更多調整之下,藥局或醫藥倉儲物流中心,即可直接宅配送藥到府,這是否會影響藥局藥師既有的工作流程,以及可能的潛在利益也都必須考量。

在可預見的未來,遠距醫療著實可望提升病人安全與照護品質、醫療人力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健保費用增幅壓力;但希望推動一種創新醫療照顧服務模式,必須有更多人的關注與協力,從醫療相關法令的改革、遠距醫療技術的確效認證和配套、諸多利害關係人的既有習慣與利益分配著手,才有機會一點一滴推進醫療創新服務,進而創造一個不一樣的大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