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遠距醫療專題—資訊篇2】解析健保IC卡4大區段功能

2021/03/31  DIGITIMES

看醫生帶健保卡,識別身分相當方便,都是由於健保IC卡當中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健保資料」、「醫療專區」、「衛生行政專區」等4大種類的資料存放區段,使醫療人員透過讀卡機,就能夠「讀」取這些資料,並且「寫」入每次看診的病歷內容。這4大區段當中,更有身分確認、數據警示、病人關懷等應用。

首先、健保卡正面印有持卡人姓名、身分證號、出生日期、個人相片,左下角還有卡片的流水編號,以供另一層辨識;IC晶片中的個人基本資料還包括性別、發卡日期、卡片註銷註記,這些內容都有助於醫療機構確認是否為本人使用,以及是否在健保署正常授權的情況下使用,若有任額疑慮,也都可以透過讀卡機,再次確認身分。

第二、健保資料區塊,則含有保險人代碼、保險對象身分註記、卡片有效期限、重大傷病註記、就醫可用次數、最近一次就醫序號、新生兒依附註記、就醫類別、新生兒就醫註記、就診日期時間、補卡註記、就醫序號、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代碼、主次診斷碼、就醫醫療費用紀錄、就醫累計資料、醫療費用總累計、個人保險費、保健服務紀錄、緊急聯絡電話、孕婦產前檢查、其他就醫需要註記。

其中重大傷病註記、主次診斷碼、其他就醫需要註記,都需要醫療人員使用醫事人員卡才可讀取,這樣2階段的保護,更加確保機敏資料的安全。此外,雖然一般年輕健康人,可能對於一年的「就診可用次數」比較沒有感覺,但其實國人一張健保卡最高可用次數是3次,只不過每次插入讀卡機,若次數用完,醫事人員都會協助更新,才使得一般民眾較無注意到次數限制問題。

然而,以近年健保署數據顯示,國人平均看醫生次數,一年超過10次以上,此時,健保卡的就醫可用次數警示,就可以提醒門診醫師,特別關懷這些「高診次」的病人,無論是否為慢性處方箋病人,或是因焦慮而來的患者,健保卡的數位提醒,都有助於協助醫師提供適切關懷。

第三、醫療專區資料如門診處方箋、長期處方箋、重要處方項目、過敏藥物,也都需要醫療人員使用醫事人員卡才可讀取。這些醫療服務過程的紀錄,也都能夠提供不同門診醫師參考先前的處置,並且在如過敏病人的症狀改變時,提供適合的調藥服務;有時看診時,醫師也會再次主動詢問,對於藥物是否過敏,如果有特別的需求和應注意事項,也都能夠過註記,讓共病多病人在不同科別看診時,提醒他科醫師。

第四、衛生行政專區內容含有預防接種資料、同意器官捐贈註記、同意安寧緩和醫療註記。近年來醫療院所也逐步倡議此部分的註記與公共衛生的概念應用,尤其,對於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來說,銀髮長者的健康老年,醫療與照護的接力賽,都需要有更多元的手段與方法,才能讓國人活得健康自在。

目前,健保卡各種功能都需要搭配讀卡機使用,因此,未來遠距醫療和行動健康照護的醫療資料應用上,無論地點在衛生所、偏鄉診所、居家等醫療情境,都需要有再方便一些、可以移動無連線困難等更符合第一線人員使用需求的數位身分認證,以及醫療資料查詢方法,才有機會在讓現行健保IC卡的4大應用區段,打破時空限制融入每人的健康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