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張鴻仁:生技熱度至少維持到2021年秋冬

2020/07/16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今(15)日舉辦「後疫情時代 生醫新策略」論壇,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指出,他去年出書時提到,台灣生技產業是冷凍櫃,資金斷鏈狀況不佳,沒想到今年以來疫情崛起,3月19日低檔反彈,一反過去幾年頹勢,生技股報復性上漲。

他原以為經歷兩次重大新藥股解盲失利後,投資人能較為理性,但現觀察事實卻不如此。張鴻仁任特別指出,主管機關管太多,新藥研發是高風險,不可能用管理的方式變成低風險。主管機關試圖降低股價波動,但台灣的投資人卻不這樣想。在這波資金熱潮中,反而會問要怎麼找下一檔合一?

很多人會說,生技是賺災難財,但也因疫情期間,生技產業和台灣醫療的關注度很高,張鴻仁強調,「這時間點,不要浪費危機和人氣。」大眾對生技的熱度,應可維持到2021年秋冬,即真正安全有效的疫苗研發出來,可以有效結束疫情為止。

至於台灣是否有機會切入新的全球生技新藥供應鏈,張鴻仁指出,美國已經確定基本醫藥是國安問題,一定會從大陸移回去美國,產線遷回去的鉅額費用,市場會處理,但重點是製藥上游是高汙染產業,原料藥或抗生素一旦斷鏈,漲價肯定是百倍千倍的,若是美國新的供應鏈需要亞洲國家,台灣是有機會的。

張鴻仁指出,疫後的全球製藥供應鏈,因中國和美國對產業發展態度改變,中國不再犧牲環境汙染做全球低價製藥大國,美國將製藥產業視為國安問題等,未來產業鏈改變,換製程、換原料都會讓成本大幅提升,「可以看到的是,未來藥價將會大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