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聚焦目標市場文化 新創落地前的長板坡

2020/05/07  DIGITIMES

在跨域整合與資源串聯的新創領域,不少團隊希望從台灣出發,走向國際,並且希望先從驗證與銷售著手進入市場,並沒有預設未來一定要成為獨角獸。針對這樣的產業發展,不少加速器與創新創業輔導的產業人士認為,這或許都與創業題目、產業市場大小、社會文化密切相關。

台灣市場技術 是否能滿足市值大國的文化?

以目前台灣數百家的新創團隊,橫跨數十種產業與領域來說,新創可說是百家爭鳴、技術遍地開花,與台灣2018~2019年中小企業家數約莫150萬家,佔台灣全體企業近97%的比例也有若干相似之處。如此多的新創,企業文化、技術服務、希望解決的問題不同,或有可合作之處,然而是否有機會跨足海外市場?擁有新創輔導經驗多年的產業人士則是認為,更應該聚焦目標市場的文化與體驗。

許多新創人士在台灣就學、就業、找到資源、看到問題,生活體驗與產業問題都是在台灣的市場所篩選出來,共同形塑出來的產業需求、社會問題,是否能夠順利切入與滿足美國、歐洲、中國、東南亞的市場需求?在跨領域、垂直應用交織的創新年代,在地化與客製化成了滿足需求時,無法繞過的長板坡。

台灣技術與目標市場需求 長年的反饋與交流更重要

與30多年以來台灣的代工產業不太相同,現在的創新以需求出發,並與終端用戶的體驗、感受、反饋都至關密切,也因此需要更懂得如何定義規格與技術服務的使用情境。透徹瞭解需求者的社經地位、願意為怎麼樣的產品付出多少的金錢、企業有多少導入科技的預算、每一年的維護與更新是否有可能搭配套裝方案給予更全面性的服務,諸如此類的問題,或許在接下來肺炎疫情衝擊各國企業2020年第2季營運時,會顯得更加重要。

約莫近十年,台灣也透過BTB、STB等交換學者計劃,讓醫師、教授、創業家到加州等知名學府,與矽谷的人士交流,不僅創業想法,更是內化跨國、跨文化的生活經驗與「浸潤式的體驗」。不少歸國的學者都分享,瞭解矽谷的產業生態、瞭解這些科技宅男們的創意、瞭解這些最有可能付錢購買能夠解決他們生活中常態問題的人們的思維,著實有助於技術商品化的進程。

雙邊的人士也要有長期的交流,短期一兩年或許還屬短淺,若是能夠在需求地有一批常駐人員,不時將需求傳回台灣,或許台灣的技術更有機會可以在「當地人」的需求發現、規格定義、服務創新等在地文化探索後順利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