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News Center

Home / News

「錢」關過不了 肺癌早期篩檢治療陷困境

2020/11/27  聯合新聞網

為提高「新國病」肺癌的存活率,各界認為抓出早期肺癌患者與精準治療是關鍵。專家表示,除推動肺癌LDCT公費篩檢、早期治療外,健保給付肺癌新藥速度應加快,且部分僅給付後線治療的藥物應重新省視往前調整,呼籲「國病國治」,應成立國家隊推動國家級的肺癌防治計畫。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日邀集各界專家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共分三場次,第三場次探討如何推動精準有效的治療,避免肺癌再發,攜手專家倡議2025年肺癌存活率倍增,擬成立跨部會肺癌辦公室。

與會專家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肺癌居去年台灣健保醫療支出十大癌症之冠,達164億3百萬餘元,逾6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為十大癌症晚期發現比例最高,5年存活率最低僅29.79%,低於日本的33%、韓國的30%。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作為肺癌篩檢工具確實能有效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經治療後有機會治癒,但公費篩檢層面侷限經費不足尚未上路,且在全民健保總額限制下,新藥又被限縮給付或限制病人的治療週期,對患者帶來衝擊,癌友與新藥的距離愈來愈遠。

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分享,近來治療的一名患者符合第一線免疫治療藥物給付,但須採事前審查機制,無奈審查流程繁瑣耗時逾2個月,病人根本沒時間等,最後審查通過,沒多久病人卻也離開了,感嘆新藥可近性限制,綁住患者的治療機會。

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羅永鴻說,當前健保針對小比率,約1到2成的患者,屬於ROS1、BRAF等少數基因突變有核准用藥但未必提供給付,單月自費用藥至少20萬元起跳,患者負擔大;李岡遠也分享,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治療效果較好,PD-L1表現大於50%患者,那些占比更多,7到8成PD-L1表現小於50%患者形同被拋棄,即使有機會進行免疫治療與其他藥物合併治療,卻也不在給付範圍,患者僅能退而求其次。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曾於去年8-9月對癌友進行新藥部分負擔意願調查,顯示72%願意每月負擔5千元、67%願意每月多負擔2萬元,傾向與健保共同負擔藥費解決困境。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認為,無論是篩檢或藥物,要解決經費不足,大眾與政府需認知台灣的肺癌患者特質來自「新香菸」空汙,20年前開徵空汙費時並沒未聯想到肺癌,如今空汙被證實與肺癌有關,思維就必須轉換,在既有經費進行挪移或增加;全民健保也應跳脫健保總額思維,走出創新模式。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回應,健保資源有限,已積極照護癌症病人,現階段癌症新藥費用已占所有疾病別新藥費用的63%,一年3百億癌藥支出,其中60%用在昂貴標靶藥及免疫新藥。部分肺癌藥物比澳洲、英國更早運用在第一線,但癌症新藥效益高度的不確定性、高單價面臨挑戰,需審慎評估要求真實世界證據,會持續討論怎樣的治療組合對患者有益。

至於癌友提出藥物共同負擔,戴雪詠表示,依照現行健保法,癌症屬重大傷病免健保負擔,涉及修法問題,且提議也關乎全體癌症被保險人及其他重大傷病者的想法,仍需廣納意見。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說,肺癌新國病要朝推動早期篩檢與治療,達成2025年死亡率下降,往提高存活率從29.79%到54.52%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