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智慧醫療大家談】Telemedicine vs. Telehealth 個人化精準睡眠醫療生態剖析

2020/09/17  DIGITIMES

半年多來,COVID-19(新冠肺炎)造成的重大衝擊,讓遠距醫療成為未來幾年的市場主流。但是COVID-19的複雜特性,也讓產學界重新審視現有的遠距醫療,在技術上及觀念上是否足夠應付未來更高規格的需求及挑戰。

遠距醫療涵蓋範圍極廣,最佳的進入方式是先選擇某一項醫療服務開始建立平台及生態系統,再逐步擴充服務功能,比方說從睡眠醫療開始。由於睡眠疾病跟大多數的慢性病高度相關。在推廣過程中,發現有兩個核心觀念非常重要,許多人不太明白,而模糊的中文翻譯更加深了混淆,特別在此分享我的看法:

遠距醫療健康科技背景需求

某種程度而言,我們的目標是把睡眠醫療「數位化」和「遠距化」,這也正是遠距醫療的基礎,但是不僅於此。建構遠距醫療並運用來改善慢性病已經是各國政府與醫界的共識。在各種慢性病中,睡眠疾病是建構遠距醫療系統的最佳切入點。

以常見的二型糖尿病做為比較,改善糖尿病遠距醫療能做的有限,主要靠病患調整飲食、作息並建立長期運動習慣等自身努力,能持之以恆的人不多,這是糖尿病治療最困難的地方。也因此無法藉由糖尿病照護需求建構一套完整的遠距醫療系統。

以個人化精準平台服務來說,包含遠距醫療最關鍵的五大要素:分析、診斷、治療、監控、照護,這五大要素齊備了,才能產生金流,資訊流、服務流,然後商業模式才能被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是支持遠距醫療長久運作的基礎。相較於其他多數常見的慢性病(如前述的糖尿病),只有睡眠疾病可以在病患睡著後進行治療,幾乎難以察覺,所以不會挑戰病患的耐心與毅力,同時可提供遠端監控以確保睡眠醫療的品質。遠距醫療若不具備實質治療效果,以及長期後續監控功能,病患就不會願意付費,商業模式就無法建立。

透過建構遠距平台並以睡眠醫療切入市場,再結合醫師全方位服務共同建立完整的商業模式與生態系統,再運用這個生態系統以及在治療過程收集的大數據來延伸服務,擴大到其他相關共病與慢性病的照護,這個睡眠醫療生態系統就能進一步升級至多重慢性病的遠距照護系統。

要建立一個完整而且可以擴增的遠距醫療平台及生態系統,以下兩組觀念是關鍵核心。

Telemedicine vs. Telehealth

在中文裡,這兩個字都翻譯成「遠距醫療」,但是兩者有一個重大差別。
前者Telemedicine,指的是運用Tele-care(遠端照護)、Tele-surgery(遠距手術)、Tele-education(遠距訓練)、Tele-consultation(遠距諮詢)、Tele-monitoring(遠距監控)、Tele-prescription(遠距處方)等一切遠距方式與技術來進行「一次性」的疾病治療。
後者Telehealth則是「長期」運用Telemedicine手段來照護並且改善健康。也就是說Telehealth加上了時間的因素,這正是慢性病所需要的,因為慢性病不會一次就治好。因此,睡眠平台是提供長期服務的Telehealth Platform,而不只是Telemedicine Platform。

Patient Centered vs. Patient Centric

同樣的,在中文裡,這兩個詞的翻譯都是「以病患為中心」,實質上也有極大差別。近幾年的醫療趨勢正快速從前者走向後者。
前者Patient Centered的意義是醫療提供方(醫師和護理師等)以及病患的家屬,以「病患為中心」來制定醫療決策與療程。過程中會確保患者的需求和偏好被尊重,也會說服患者努力配合決策,並且接受相關衛教知識。但是最終決策是從醫療人員角度及經驗來決定,雖說是以病人為中心,但是「病人是被動的接受。」
而後者Patient Centric雖然也是「以病人為中心」,但不同之處在於資訊與互動需求是源自於患者。個人化數據和互動是由患者借助各種監控科技產生,並由患者和醫療人員共同管理。個人化醫學將過濾後的相關大數據與來自電子病歷資料庫特定患者的特別數據(包括基因組數據)結合起來。這些數據最終將架構出針對病患所客製化的醫療程序和患者管理平台。

醫療人員將監督這種自動化的人工智慧(AI)算法,並通過與患者和護理人員的互動,更好地了解患者狀況並提供最佳的治療,因此「患者不是被動地接受」醫療人員的建議與決策,而是在治療流程中持續產生數據回饋給醫療人員來修正醫療方式與流程,以達到最佳效果。

五大階段個人化精準醫療

個人化精準睡眠及慢病平台的五階段,就是以Telehealth以及Patient Centric兩個觀念為核心發展出來的完整睡眠醫療方案。這個方案就像是一個「線上虛擬睡眠醫療中心」,由平台提供給未設立睡眠中心的醫院及診所免費使用。醫院及診所不必設立實體睡眠中心,節省高額的建構成本,而且可以服務大量病患。

正確的醫療決策來自於完整的專業知識以及先進的技術根底,所以在第1及第2階段分別培訓醫師以及診所醫護人員;第3階段提供可攜式的睡眠檢測儀器,讓病患輕鬆參與。這個初始檢查所蒐集的睡眠期間心、血、腦等相關數據,是建立遠距平台個人化資料庫的基礎。

在第4階段,建議確診病患採用國際黃金治療標準的持續性陽壓呼吸器(CPAP),此儀器可以在每晚治療過程中同步蒐集數十種呼吸及生理數據;也強烈建議病患參與第5階段的遠距監控照護,因為在台灣有高達50%的病患在使用CPAP後的一年內放棄治療,主要原因就是市場欠缺遠端監控與服務,病人無法獲得照護而不得不放棄。
第5階段的遠端監控與主動照護是最重要也最有療效的服務。平台將每晚所蒐集到的個別病患睡眠數據以AI演算法分析判斷,再將重要資訊「主動」傳送給負責的醫療人員來照護病患。也就是說平台的AI代替醫護人員監控,平台只會傳送監控數據超標且需要照護的病患訊息給醫師及醫護人員,其他狀況正常的病患就只列入紀錄。這樣可以讓醫護人員輕鬆地服務更多病患。

同時也會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視需要遠端調整呼吸器的參數設定,讓病患更正確舒服地使用呼吸器,這樣的互動即是Patient Centric的一個典型範例。這也是平台之所以稱做「個人化」或是「客製化」的醫療服務,而不只是單向及單次的治療。

當然,擁有多元功能的平台,服務不限於睡眠障礙本身,因為睡眠問題與其他重大慢性病高度相關,因此也能與各科別專科醫師合作落實進階的「共病照護」。系統會依照個別不同需求,將所需要的數據傳送給醫師特別處理,例如心臟專科醫師會特別關注中樞型呼吸中止的時間與次數,這也是Patient Centric的另一個意義。

未來這樣的個人化連續性醫療服務,可望與各專科共同合作,讓睡眠平台擴大到多重慢病的照護,包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肥胖症(Obesity)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疫情衝擊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不論疫苗能否發展成功,未來數年的醫療需求與趨勢必然會加速遠距醫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