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台灣生技業 成功轉大人

2014/07/25

(來源:工商時報 2014-07-25)

連續多日國際生技A咖加持,為台灣生技產業打下強心劑,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國內生醫廠創業靈活,連接原本全球生技產業規律的成長法則,讓台灣生技產業成功「轉大人」。

張念慈表示,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生技產業發展都有一定規律模式,要不就是自行透過自我成長,要不就是藉由購併快速成長,基本上無須過度擔憂產業泡沫化。

基亞董事長張世忠指出,並不是國外成功案例都適用台灣,台灣下一步優先要學會「How to survive(如何生存)」?而非只是「How to copy(複製)」,目前業者要預防國際大廠的專利侵犯。

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認為,台灣市場不大,有先天上的弱勢,因此台灣生技產業必須要走出去,所以也造就台灣多數生技業者對於國際生技環境及法規都相當熟悉,未來台灣要走的就是將自家產品License給國際廠商,久而久之就可受到國際大廠的逐步肯定。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認為,台灣具有很好的研發能量及人才,臨床試驗的資料更是彌足珍貴,因此已有愈來愈多投資目光放在台灣,台灣生技產業未來應該是指日可待。不過他也提醒,一旦遇到問題就必須趕緊轉換方向,這樣台灣生技產業才可長久。

===

生技 很快成兆元產業

(來源:中國時報 2014-07-25)


2014台灣生物科技大展24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展出,副總統吳敦義參觀穿戴科技腦控機械臂。

台灣生物科技大展昨(24)日登場,副總統吳敦義致詞時表示,國內新藥研發捷報頻傳,到今年3月為止,已有70家、159項生技新藥獲得藥證或臨床試驗成功,生技產業整體市值超過9,000億元,很快就能成為「新兆元產業」,顯示生技業已進入豐收期。

由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舉辦的台灣生技月昨天舉行開幕典禮,生物科技大展也從24日至27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今年共有10個國家、700家廠商參展,使用1,200個展覽攤位,規模再創歷年新高。

吳敦義在開幕致詞時表示,今年生技月盛況空前,同時舉辦多場系列活動,包括「亞洲生技商機論壇」、「兩岸生醫產業合作研討會」及各項醫療器材與生物科技發表會等,相信必能為生技產業再創佳績。

他說,我國生技產業和新藥研發近來捷報頻傳,截至今年3月底為止,已有159項產品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生技新藥公司審定。

在投資金額方面也持續成長,吳敦義指出,目前生技產業的整體市值已逾9,000億元,近年生技業更積極與台灣領先全球的資通訊產業(ICT)結合,為相關研究加入「智慧」和「資通訊」的一雙翅膀,可謂如虎添翼,相信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很快就會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

吳敦義指出,生技產業除具有高附加價值,更能促進人類健康與國家民族發展,政府自1980年起即看好該產業前景,陸續提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及「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等重大政策,並將其列為六大新興產業,協助生技產業快速成長。

農委會也在現場公布最新人工育成、由水產試驗所與海洋大學合作開發的觀賞魚泗水玫瑰及淡水海龍。其中淡水海龍可製成天然的壯陽藥,每年全球乾藥需求量達3公噸,作為觀賞魚每年約有80萬隻需求。

===

生技泡沫化?產研:免驚

(來源:聯合晚報 2014-07-24)

生技月開幕


工研院生醫所長邵耀華(左二)、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右)、基亞董事長張世忠(右二)及Bio Century創辦人David Flores(左)上午出席亞太生技高峰論壇記者會,暢談台灣生技產業。

實力、商機看得到 變化快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商業模式要跟著調整

生技月大展今開幕,上午由工研院主辦的2014「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登場,針對生技股是否有泡沫化的疑慮,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生技業的機會是看得到,時間變化快,商業模式要跟著調整,並沒有泡沫化的疑慮;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也認為,當人才、資金及技術都全球化時,泡沫化疑慮會消失;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則說,台灣生技業的實力看得,現已成為亞太區中小型生技醫藥的投資中心。

BBA論壇今登場,受邀演講的全球最大國際委託研究機構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公司昆泰(Quintiles)表示,亞洲將會是下一波全球生技產業高速成長的區域,預估下一個生技產業的巨人將出現在亞洲新興市場。

國際知名生技媒體Bio Century總裁大衛佛羅斯(David Flores)則表示,生技業者應把握住亞洲政府的醫療公共政策在轉變上所創造出的生技發展及投資機會。他指出,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可以走多久?必須要先有成功的典範出來,才會引發出來後續的投資,台灣不缺資金、不缺技術,在商業上的創新,才有發揮的地方,必須跟外界建立很好的合作網絡關係。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則提醒,台灣經過過去從研發開始做的這段期間,下一步是什麼,後面商業模式值得思考,如基亞、台微體的成功案例,如何讓台灣容忍部分的失敗,把整個投資環境觀念調整,就沒有泡沫化的疑慮。

基亞董事長張世忠表示,現在全世界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學已經成功的案例,全都學起來,但如果國家沒那麼大,能量沒那麼大,就需先求生存,再求成長,而不是直接複製外國的模式,也要預防國外大廠的侵犯。

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對台灣生技業發展非常樂觀,他指出,商業模式的規律,可以看海外其他區域的例子,台灣的一些特點,特別的有創業性、彈性,接到外面的規律,對台灣生技發展現在是從小孩子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