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產業新聞

Home / News

康聯踏破鐵鞋 「藥」向全方位

2013/03/25

F-康聯10歲了。這家台灣人所創辦的公司,從2003年創辦人李欣投資人民幣500萬元開始,到目前已是中國大陸前三大肝藥通路,市值超過50億元。

十年磨一劍,李欣開始規劃下個10年,要把集團帶向醫材、體外檢驗試劑甚至新藥開發領域,盼成為全方位醫藥控股集團。

今年康聯的合併營收可望突破20億元,肝藥在大陸二、三級醫院的平均覆蓋率則將挑戰50%。

時間拉回1985年,當時26歲的李欣剛服完兵役,受到念國防醫學院的哥哥影響,他決定踏入製藥業,擔任世界大藥廠嬌生(J&J)的業務代表。1993到1996年的這幾年間,李欣轉往在大陸製藥界闖蕩,以一年走破七雙鞋的毅力,在藥物銷售領域打響名號。

1997年,李欣被羅氏延攬、主管大陸銷售業務,雖然待遇愈來愈好,但李欣並不眷戀,2003年時,他決定離開羅氏中國業務副總的位置。

李欣回憶,當時他決定「結束打工生涯」,主因有二,第一是圓個創業夢,第二是康聯創辦元老之一葉小平,在大陸經營「臨床試驗委託服務公司」(CRO),受天津藥物研究院委託開發某個有潛力的抗B型肝炎用藥,找來李欣一同投資。

度過危機 經營權更穩固

於是,李欣力邀也自羅氏中國退休的總經理威廉凱樂(William Keller)擔任董事長,三方合作,開始了康聯歲月。

2005年,名聞遐邇的「代丁」(阿德福韋酯)由天津藥物研究院製造出來、康聯開始銷售,上市不久,就席捲大陸二、三級醫院肝炎用藥市場。

代丁上市後,康聯業績逐漸起飛,5年間複合成長率達到五至六成,羨煞業界;李欣坦承,當時在大陸的藥商,不論本土還是外商,都用同一套潛規則銷售藥品,雖然看似成功,但不穩定。

為此,李欣和威廉有多次深談。威廉認為,「全球成功的公司沒有走偏鋒的」,這也讓李欣認真思考永續經營之道、甚至上市櫃的可能。

於是,李欣開始用外商的標準管理康聯,讓康聯在大陸藥界贏得「小羅氏」的名號。從2006年思考上市,到2008年站穩腳跟,康聯開始與大陸前幾大國際製藥廠攜手合作,「打天下」攻城掠地享受成功光環,但暗潮洶湧並不少,內憂外患也接踵而來。

終究,李欣歷經股東出走、外患勢力夾攻之下,仍挺了過來,靠的就是軍人子弟的硬脾氣,和妻子的支持,終於穩住驚濤中的船舵,航向上市之路。

代丁上市後的五年間,康聯歷經波濤,但也享盡獨占市場的好處,李欣認為,一個產品並不能讓公司長治久安,因此開始開發下一代的肝炎產品。這個決定,對李欣而言是另一個轉折,讓他思考更多元化的康聯。

思考轉型 切入多元布局

2010年康聯開發新一代的肝炎產品「合恩」,由於合作夥伴的製造過程不夠嚴謹,上市的前半年就受多方檢舉,產品夭折、心血付之一炬。這是康聯成立後,第一個在產品銷售上的打擊,「像是吃飯吃到一半,整桌被撤掉」,李欣回憶這段往事,有心痛也有感謝。

當時已經開始準備回台掛牌的康聯,遇到重挫,但李欣認為,沒有摔跤就不會認真思考下一步,除了切入更多元化、更高階的產品外,他也開始思考康聯跨入其他生醫領域的可能。

在那之前,康聯找了浙江仙琚藥業,開始切入呼吸科,腫瘤、神經精神科領域的產品;新產品失利後,李欣更確定多元發展的策略,陸續開出其他產品線,切入醫材領域。 不僅要做通路還要做平台,則是最近李欣喊出未來10年的康聯經營藍圖,

康聯歷經內憂外患,準備掛牌時又是一個挑戰。2008年,台灣開放大陸台商回台掛牌,康聯便啟動回台計畫,但2010年新產品折翼後,上市的腳步也慢了下來,「愈大愈覺得輸不起」。

2011年,康聯和輔導券商緊鑼密鼓的沙盤推演,李欣原本認為,只要公司賺錢,掛牌後市場一定會買單,但無奈在2011年10月掛牌期間,遇到市場氣氛低迷,幾經周折才順掛牌,不料,掛牌當天康聯跌破承銷價,市場不利傳言紛紛出籠,李欣退而沉思,他知道資本市場沒有想像中簡單,這更讓他確立了「把成績做出來」的決心。他坦承,「很長一段時間,心情緩不過來」。

路遙知馬力,李欣坐在敦化南路的辦公室裡,堅定而自信的道出他的10年計畫。最近,康聯陸續併購了黑龍江同澤藥業,和專做體外試劑的科技公司上海仁度,一步步跨入更專業的領域,為打造華人專業醫藥控股集團和生技平台而努力。

(來源:經濟日報 2013-03-25)